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国际合作项目(2017YFE0117600)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生态育种-苦荞品质性状芦丁合成的机理解析及创新利用(2017YFE0117600)

所属专项: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指南方向: 3.0 中国和欧盟政府间合作项目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周美亮 研究员

执行期限: 2019 年01 月 至 2021 年12 月

中方参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贵州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温州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西昌市五彩凉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麦克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云南朱提苦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威宁县东方神谷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桂牛水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

境外合作方:斯洛文尼亚农业科学院、捷克作物研究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西班牙维戈大学、斯洛文尼亚遗传与农业化学研究公司、奥地利Saatzucht Gleisdorf 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作为该项目参与单位,协同湖北麦克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南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主要承担华中生态区苦荞种质资源在华中武陵山生态区的性状评价、苦荞化感作用对种植模式的影响及苦荞创新产品研发。重点研究苦荞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环境、作物和杂草的影响机制;优化传统栽培模式,创新有机生态耕作制度,提高荞麦品质;升级改造传统小麦粉面条和纳豆,制作苦荞小麦面条和苦荞纳豆,并加以推广;以武陵山贫困区为实验推广点,以企业下游需求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湖南科技大学荞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王海华教授,严明理教授,唐新科副教授,周定港副教授,彭佳师副教授,彭喜旭副教授,唐婷副教授,肖璐副教授,周平兰博士

(二)预期效益:

1 外交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础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资源互补、技术互补、贸易互补等特点,双方合作潜力巨大。该项目可充分发挥东欧国家领先的荞麦研究优势,尤其在有机荞麦产品技术开发方面,与中国丰富的荞麦资源相结合,发挥双方在遗传资源高效利用、品质育种、生态效应、产品加工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博采众长,为荞麦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为欧盟地平线2020 项目的一部分,是我国荞麦研究团队首次正式参与欧盟大型合作研究项目,通过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分配和合作协议的落实,将大力提升我国荞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确保国家科技领域外交主张、倡议和承诺落地,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本项目是我国荞麦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快中欧荞麦的合作交流,提升双方荞麦研究的合作创新能力,为提升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应对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共性问题能力做出贡献。

2 经济社会效益:

(1)扶贫攻坚:2013 年11 月和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深入湖南湘西自治州武陵山贫困区和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苦荞种植者绝大多数是彝族、藏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苦荞产业的发展对带动这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和解决民族地区生存发展、扶贫攻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凉山州、贵州省毕节市和云南省昭通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世界苦荞起源中心,也是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已成为全国苦荞麦分布最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苦荞产业已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特色支柱产业。本项目旨在通过中欧国际合作研究提高荞麦的品质性状,推广荞麦的规模化和生态化种植,以欧洲市场需求带动荞麦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收入,推动荞麦产业加快发展,提升荞麦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高海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是生产城乡消费急需的优质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并与城市产业连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苦荞作为营养丰富全面的药食同源的高山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和开发苦荞产业不仅能够强化人类和动物营养健康,还能够给高海拔贫困山区人民提供一个走向富裕的载体,带领农民致富,振兴山区经济。近年来荞麦产业扶持带动贫困村403 个、贫困人口33.56 万人,产业脱贫成效显著。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观念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粮食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苦荞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是天然的芦丁来源,且是无麸质食品,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因此,大力开展苦荞品质提升方面的深入合作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在荞麦黄酮类化合物及抗氧化和生态有机栽培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荞麦粉的营养价值及加工特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市场化运作较成功。该项目实施可以加快中欧合作交流,在专家人才、种质资源、生态育种、品质调控、产品加工和企业销售推广等方面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推进苦荞品质的提升、选育适宜各生态区种植的优势品种、创新苦荞加工技术和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

(三)项目负责人简介:周美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荞麦学科带头人,1985年生,湖南茶陵人。2003.9-2007.6湖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习。2007.9-2009.11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硕士学习,2008.6-2009.1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硕士论文研究。2009.12-2013.12荷兰莱顿大学生物系植物细胞生理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14.1-2015.10荷兰莱顿大学生物系分子与发育遗传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6-2017.7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室任创新团队骨干,课题组组长。2017.8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荞麦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组长,入选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青年骨干人才计划。受国际荞麦协会的委托,主编了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首套荞麦全英文专著《Molecular Breeding and Nutritional Aspects of Buckwheat》和《Buckwheat Germplasm in the World》,该成果将对世界荞麦的研究、教学、生产和加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