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槟榔文学撷英

黄劳逸《国药槟榔之研究》探微

作者 王秀山

槟榔在中国流传久矣,公元前百余年即被西汉司马相如记载在《上林赋》中。东汉杨孚在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著《异物志》中即收录了槟榔,详叙了槟榔的形状、生长、制作、食用方法和效用等。东汉华佗第一次将槟榔的药用价值记录在《华氏中藏经》中。西晋嵇含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槟榔的礼的用途。至唐代,李延寿编纂的《南史》中亦有关于槟榔的记载。

槟榔在中国古籍中的记载俯拾可见,研究记录者众多。但直至民国时期,才开始以近代西方科学方法对槟榔进行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即为荣媛和黄劳逸。

图片2.jpg

fd909802b9c145949f05ba0cc3db7f6f.jpg

图1 黄劳逸著作两种


黄劳逸的《国药槟榔之研究》一文,将中西方对槟榔的研究融为一体,特别是以西方的科学手段,使用显微镜和化学制备方法研究槟榔,以细胞图和化学分子式等手段揭示槟榔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使槟榔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黄劳逸是近现代医学家,以研究国产药物著称于世。1931年前后曾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1937年发表论文《评最近出版的国药书籍》,1939年发表《国药大黄之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新中药》《古卫生学》《药物与验方》《诊断与治疗》《本草学·自然科学研究》《医化学理论》《科学研究之国药·重要国药之化学分析与药理实验》等。

《国药槟榔之研究》一文发表在《国药新声》第六期,1939年9月出版。《国药新声》为民国著名医学期刊,丁福保总编,国药新生社发行。黄劳逸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论文颇多。

全文分为十章:一、全植物之形态;二、生药之形态;三、生药之组织;四、优劣鑑别;五、有效成分之化学分析;六、药理作用之动物实验;七、性味;八、治病之效能;九、忌症;十、用量。

全文附图较多,图一为槟榔的树、胚、花、果等外形图。图二为槟榔种子及果的剖面图,包括直断面和横断面等。图三是槟榔各部分的内部和外部细胞图。在“有效成分之化学分析”一章中,列出了槟榔植物碱,即Arecoline(槟榔碱)、Arecaidine(槟榔次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碱)和Arecolidine(槟榔副碱)的分子结构式。

黄劳逸对槟榔的研究兼收并蓄,引用专著和论文8种,其中日本4种,中国古籍4种。按引用次序介绍如下:

【1】《和汉药考》,日本小泉荣次郎撰,晋陵下工译。成书于日本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载药五百十二种,二十五类,每类一章。每药设异名、产地、制法、基本形态、品类、成分、功能、处方、用法、用量、禁忌、来历、备考、杂纂等项,依次简述。现存1930年、1931年南江堂书屋本,1933年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等。

【2】《本草集注》,南朝梁代陶弘景编著于(约公元480~498年)。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

【3】《古方药品考》,日本内藤尚贤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日本天保十一年(1840年)。全书五卷。本书收录中药二百零五种,每药前有七字药性标目歌,以概括其主治功用。现存日本天保十二年皇都文泉堂刻本及日本天保十三年年刻本。

【4】《一本堂药选》,日本香川修德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著于日本享保十六年(1731年)。主要用汉字书写,问注日文假名。正编三卷、续编两卷不分门类,收药二百零五种。

【5】《和汉药之良否鑑别法及调制方》,日本一色直太郎著,东京吐凤堂书店1916年出版。

【6】《本草》,文章中说《本草》云:(槟榔)苦辛温涩,无毒。此文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槟榔别录中品·气味一章。

【7】《中国医学大辞典》,此书版本繁多,异书同名者亦多。此书应为1921年谢观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谢观(1880~1950年) 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历时八载,全书350万字,举目7万条,为近代中医学巨著。民国6年,谢氏应丁甘仁之聘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并执教。

【8】《本经疏註》,按文章引用内容,此书应为《神农本草经疏》。作者为明朝缪希雍。刊于1625年。本书系将《神农本草经》药物和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共490种,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

《国药槟榔之研究》一文中提到的对槟榔有研究的医学家、科学家7人,引用了他们的著作或科研报告。其中中国5人,日本1人,西方1人。分别是:李当之、李时珍、苏恭、甄权、王好古、中村俊士、克露奴。

药王李当之,三国时期著名医家。一作李璫之,李珰之,为名医华佗弟子,少通医经,修神农旧经,得华佗真传,尤为精工于药学尤有研究。

李时珍,字东璧,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苏恭即苏敬(599~674年),宋时因避赵佶讳,改为苏恭或苏鉴,陈州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唐代药学家。曾任朝仪郎、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甄权,隋唐年间著名针灸医家,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本草音义》七卷。

王好古(1200~1264年),字进之(一作信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人。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王好古一生著述较多,可考者达20余种,其中《医垒元戒》12卷、《阴证略例》1卷、《汤液本草》3卷、《此事难知》2卷,乃王氏代表作。

中村俊士是日本医学家,明治24年(1891年)在《中外医事新報》的256期和260期都发表了医学论文。

克露奴为民国时期所翻译的西人姓名,具体为哪位医学家无法查证。这位克露奴对槟榔进行了科学实验,并发表了实验报告。认为槟榔“其作用与石榴根皮之作用相仿佛”。

黄劳逸著作等身,但是在历史上记载颇少。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有他的著作和论文,生平仅见于二三师友的回忆之中。

沈仲圭(1901~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人。弱冠后拜杭州名老中医王香岩为师。曾在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国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校执教。他所撰《吴山散记》一文说“余于国学喜读笔记。于医学喜读医话。以其或述心得。或话见闻。颇隽永有味也。 …… 挚友黄劳逸,以研究国产药物著称于世。尝语余云,鸡卵之滋养价值。黄胜于白。消化吸收。亦黄速于白。……”

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民国14年恽铁樵创办医学函授学校,陆渊雷拜恽为师,协助办校。又师事章太炎学习古文学及中医基础,深得两名家之教益。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陆氏论医集》刊于1933年,共四卷。本书系陆氏与友人论辩医学疑难、讨论学术精义及观点之辑集,由陆氏夫人按岁月编次整理卷一、卷二为杂文。中间有一篇《答黄劳逸君》,写于1930年。

“劳逸先生惠鉴:尝于《广济医刊》得读大著,钦仰久矣,无由识荆为憾。前日沈君仲圭书来,言阁下雅非身价自高者,肯任敝院教职,此固仆所大愿而不敢先请者也。

敝院系秋季始业之学年制,课程及教员之更动皆在暑假中。本学期各教授俱已聘定。暑假后,拟屈尊帮忙,万祈勿却,修脯虽薄,然阁下以研究中西医药为志,则敝院诸同仁,或能裨补高明,稍得观摩之益耳。已将此意函沈君请为转达矣。顷读华翰,大慰鄙怀。”

浙江中医学院何任院长撰写的回忆录《歇浦涛边记读书—回忆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求学生活》:“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为一代名医朱南山先生出资于1936年创立。院本部设在上海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王家沙花园。王家沙花园为多幢三层楼红色小洋房。师资多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有声望的中医大家。如谢利恒、丁仲英、祝味菊、徐小圃、秦伯未、章次公、包天白、章巨膺等。实际参加教课的来自三方面的教学力量:一是中国医学院教师,如包识生、包天白等;二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师,如章次公等;三是聘自社会的如章崇熙、何天禄、黄劳逸等西医和中药研究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