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文物与田野考察

何歌劲谈槟榔(一)

王秀山 记录整理

谈到槟榔的历史,尤其是湘潭槟榔的历史,我这手头有一个资料,是黄俊良写下的。他1926年在常德的一家槟榔店里面做切工,1932年来湘潭帮工,1948年自己设了一个“黄俊记”槟榔店,一直到解放。他从事槟榔业务30年,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解放前后曾经担任槟榔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和筹备主任。所以他对湘潭的槟榔业是很熟悉的。他谈了这么一些基本的情况。

历史上的湘潭槟榔,基本经营形式是分四种:一种是字号,就是从产地运过来,开盘作价,整批销售。第二是店铺,它向字号进货,然后整批零拆;三是胪陈店,“胪”就是月字旁一个卢,胪陈店,当时民间俗称是 “六成铺子”,这个呢是从店铺批进货,开口自制,一般是以零售为主。第四种就是直接摊贩了,是从店铺贩进,临街设摊,或者提篮叫卖。




图1 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刊刻湘潭城市全图

湘潭的槟榔经营业务,基本上是从乾隆末年开始,最早是“广帮”。“广帮”他们的资金大,直接是可以从海口来货。后来,江西人就成了“西帮”。湘潭槟榔最初是这么样发展起来的。

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湘潭的槟榔业务,就复兴起来了。店铺兴起。他说当时店铺共有13家,像“广帮”有怡慎祥,广信昌。“西帮”呢就有恒兴、居一长、刘德茂、谦和生、正隆、福成、洪成等七家,以恒兴规模较大,资金几千(银)元,直接从海口进货。“本帮”就是我们湘潭的。“本帮”有怡兴、李同义、中兴和、万茂共四家。以李同义、中兴和资金较多,足有两三千元,也是直接从海口进货,雇工呢多的是十几个人,少的呢,也有三四个人。

后来到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城市遭到破坏,槟榔的来源困难。这样的话,槟榔业为了寻求货源,有的就自己组织人力到广东,靠近沦陷区接壤的地带去冒险采购。但是,途中遭受损失,有的人就路途上就货损人亡。所以湘潭的槟榔业在抗战期间是已经衰落下来了。

到长沙大火以后,由于湘潭人口集中,这个时候湘潭槟榔业务又得到一定发展,店铺增多。他说,当时店铺有27家(28家),“西帮”有郭顺昌、恒利、和隆、裕兴龙、福成、正隆、洪成、周亿利、居一长、恒裕、春和、天成、裕隆、厚隆、鼎城等15家。“本帮”呢有德利和、华兴、德纯、万茂、刘福临、梁宏兴、和康、东兴、信和、振兴祥、甘益记、邬利兴等12家。“广帮”仅有怡慎祥一家。店铺中是以信和、裕兴隆、梁宏兴、春和等资金较多。年节的时候,雇请临时女工点卤水、粘芯子,多在上10个人,少的也有2到3个。还有夫妻店,你像在胪陈店,胪陈店就是在一般的店铺里面批发货,也可以自己像摊贩销售的,这种自我经营的店子,就更有百余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城内的马正顺、许正兴;九总的张新发、黄永发;龙子巷的张荣发;汽车站的楚福兴等,最多的每一天可以销到49至50斤,大概是几千到一万口。小商贩的发展就更大,多达五到六百人,摆摊设点,比比皆是。

抗战以来槟榔制造业改进和业务发达销量逐增,年产量已经超过了万石(担)。但是到了民国33年,湘潭沦陷,槟榔业几乎全部毁失。一直到民国34年,也就是1945年,湘潭光复,槟榔业才获得重生。这个时候的槟榔专店有24家,“西帮”有周亿利、居一长、洪成、益安、和隆、裕隆、恒利、裕兴隆、鼎诚、天成、春和、厚隆等12家,“本帮”有和康、刘福临、万茂、东兴、黄俊记、邬利兴、华兴、信和、正和、甘益记、为仁、喻福兴等12家。其他还有胪陈店,还有很多。

这是湘潭槟榔经营的简史。我觉得他还是讲得比较清楚的。


image.png


何歌劲,湘潭市文联原副主席、调研员。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聘任研究员。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曾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