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他在从政与治学两方面都成就斐然,对清末民初历史走向产生过重大影响。国学大师胡适自视颇高,但他十分推崇梁启超:“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之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言下之意梁启超是中国革命的最大功臣,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领袖,这是任何人是不能辩驳的。梁启超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晚期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等身,《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这样一位传奇的文化大咖,他的婚姻生活、他的作品也与槟榔有着不解之缘。
一
1889年秋季,北京大学的首倡者、贵州人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这次乡试虽然仍沿袭科举旧制,但考题已有了变化:试题为“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子不语怪力乱神”;次题“来百工则财用足”;三题 “离娄之明,公孙子之巧”;诗题“荔实周天两岁星,得 ‘星’字”。考题隐含“经世致用”之意,即欲求国家富强,必兴工理财,颇有策论的性质。当时的李端棻,正欲通过他主持的乡试,对科举试行变革,注入新的内容。阅卷时,他看到一位名叫梁启超的考生,以“熔经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读诗书的老秀才,录取为乡试正榜第八名。依惯例,乡试举人要拜见主考官。年仅16岁、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李蕙仙是端棻叔父朝仪的女儿,李朝仪任过顺天府尹(类似于北京市市长),当时虽已去世,但身为侍郎的端棻和蕙仙亲如同胞兄妹,蕙仙自是名门千金,而梁启超则是一介平民书生;蕙仙长相丑陋而嗜嚼槟榔,启超翩翩少年风流儒雅;蕙仙高大凶悍,启超身高矮对方一截。这门亲事,从门第、从男女双方的外貌上讲,并不般配。且女性喜欢嚼食槟榔在当时认为是一大缺点,但梁启超更多的是看到夫人的优点。李蕙仙知书识礼,婚后成为梁启超的贤内助、好帮手。梁启超在北京李家住了十年之久。婚后,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梁启超也无绯闻。他曾毫不掩饰地说:“我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全国。”也有人认为梁启超的婚姻是缘结槟榔,越嚼越香。
二
1911年3月,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流亡海外的梁任公乘笠户丸轮离日本辗转到达基隆,开始了他生平台湾第一游。当时台湾已在日寇铁蹄下十六个年头,眼前山河破碎,个人身世沉浮,国恨家仇,此景此情,百感交集,化为诗词。此游共有诗作89首,词作12首。 由于“明知此是伤心地”,大多格调低沉,十有七八为噙泪伤心之作。最有特色的便是他改编台湾民歌而成的十首《台湾竹枝词》。其六为:
绿阴阴处打槟榔,蘸得蒟酱待劝郎。
愿郎到口莫嫌涩,个中甘苦郎细尝。
浓密的绿阴,槟榔果繁多密集,热恋中的姑娘举竹竿仰望,打下高处的槟榔,蘸好调味,自己舍不得吃,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情郎,可见一往情深。槟榔入口,颇有涩味,但槟榔耐嚼,且越嚼越有滋味,因此,姑娘说道:“愿郎到口莫嫌涩,个中甘苦郎细尝。”“蒟酱”,一作枸酱,是一种用枸子做成的酱,味辛而香,可以调食,常用来蘸槟榔,以去其涩味,这跟传统的鲜果槟榔实用方法一致。姑娘希望情郎品尝的不仅是美味槟榔,更是期盼情郎细品出爱情的甘苦滋味,懂得她的良苦用心。短短四句话,写出热恋中女子借物传情,风趣生动,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传统风味,正如槟榔一入口,越嚼越有味。
嚼食槟榔,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梁启超有他的槟榔缘,我们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槟榔缘。正如清朝陈金锡有诗:槟榔花开色更新,燕子呢喃也可人。我正送春春送我,不知谁主与谁宾。梁启超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我爱槟榔,还是槟榔爱我 ……
何银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