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历史文化研究

“槟榔之恨”四解

作者  张作奇

两汉及魏晋时期,曾出现一种特殊的门阀士族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士族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都享有特权。“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即是东晋四大士族中的名士王(导)与谢(安)。随着汉武帝引入槟榔树,且将槟榔果作为贡品,士族阶层开始流行嚼食槟榔,并将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底层“寒门庶族”想要嚼食槟榔却是一种奢望,也难以融入上流社会,由此演绎出几多“槟榔之恨”的故事。纵观之,“槟榔之恨”有四解:

一曰“怨”恨。刘穆之:槟榔之恨,以德报怨。刘穆之(360年—417年),字道和,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东晋末年大臣。刘穆之虽然是汉王室刘肥之后,但到了晋代早已不是高门甲族了,只是次等士族,但他期待进入高门士族。在京口渐有名气之后,他被琅琊内史江敳聘任为主簿。江氏为显族,江敳父江虨,官至吏部尚书、右军将军、尚书仆射。刘穆之后来娶了江氏家族江嗣的女儿为妻,其目的是想借江氏之力,以求仕途通达。但由于受高门甲族排斥低等士族风气的影响,江氏不但没有帮助和引荐刘穆之,反而还时常戏辱他。据《南史·刘穆之传》载:

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对穆之梳沐。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及至醉,穆之及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

刘穆之年少时,家里贫穷,但好往妻兄那里去蹭饭吃,多次受到羞辱,却不以为耻,而且吃过饭后又要槟榔。大舅哥曾戏弄他说:“槟榔消食,而您却常常挨饿,怎么需要这种东西呢?”后来刘穆之担任了丹阳尹,一次,要妻子把大舅哥请来一聚。妻子慌了,以为他要报复江家人,哭着求情。刘穆之对妻子说:“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吃饱喝醉后,刘穆之又叫厨师用金盘子盛了一斛槟榔送给大舅哥。刘穆之心胸宽广,不计较过去的小事,而是尽释前嫌,以德报怨。

二曰“深”恨。任昉:槟榔之恨,终身戒除。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乐安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仕于南朝宋、齐、梁诸朝。任昉幼即聪悟,8岁能文,叔父任晷曾很得意地夸赞他为“吾家千里驹也”,后被聘请为丹阳主簿。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其为黄门侍郎,后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领前军将军、宁朔将军、新安太守等职。任昉为文情真意切、透辟凌厉,与沈约(441年~513年)的诗齐名。任昉性至孝,“每侍亲疾,衣不解带……汤药饮食必先经口”。尤为父亲吃不到槟榔事,而感到遗憾、自责,故有槟榔“深恨”之说。《南史·任昉列传》载:

昉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

任昉的父亲任遥喜吃槟榔,经常咀嚼。南朝时,运输和保存槟榔很不容易,从岭南到江南一路颠簸,多半槟榔可能霉变、损坏。任遥临终时想吃槟榔,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嚼槟榔的嗜好,所以“深以为恨”,于是终生不再吃槟榔。父亲过世后,任昉守丧居行,按礼行事。三年守丧期满后,他的身体虚弱到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林同在《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之《任昉》中,赞曰:

晳常嗜羊枣,遥亦重槟榔。

参至不忍食,昉宁能独尝。

三曰“荐”恨。李白:槟榔之恨,期待引荐。到了唐代,“谪仙人”李白也有“槟榔之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年—762年)的父亲李客是个富商,正因其商人身份,使得李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参加科举的资格都不具备,但他志向远大。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30岁时到了长安,经由他的老师、被贬官员苏颋介绍,找到了当朝宰相张说(yuè)以及其子、驸马张垍(jì)。他想通过张氏父子向皇上引荐,追求功名,以施展才华。不意遭受冷遇,只得居住在“玉真公主别馆”,故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诗以抒其恨。诗中有“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他借刘穆之的成功,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因而“荐槟榔”在此便成为了一种委婉的借喻,他寄望借此诗能含蓄而隐晦地向张驸马传达自己的用意,冀其能在唐玄宗面前引荐自己、多多美言,以期得到重用,一展抱负。以槟榔“荐恨”为兴寄,则滥觞于此。

四曰“堪”恨。左宗棠:槟榔之恨,踔厉奋发。左宗棠的“槟榔之恨”典出其入赘湘潭十三年的故事。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据《光绪湘潭县志》载:

近岁左文襄赘居妇家,有槟榔之恨,及后富贵,更为美谈。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受岳麓书院同学周诒煜之邀到湘潭辰山,并于第二年入赘,与周诒煜之妹周诒端结为夫妇。“初婚时宗棠贫甚”,由于家境不好,左宗棠在周家过得并不如意。周母王慈云是湖湘一带“闺阁诗群”的领军人物,常出题让后辈做诗,并许诺将槟榔作为奖品奖给胜者。左宗棠的妻子很有才华,被称为“闺中圣人”,周氏姐妹、姑姪也都擅长诗词,左宗棠总是输给她们,而吃不到槟榔,异常难堪。加上他不事稼穑、不悉农活,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时有好事者还编了一个顺口溜,进行调侃、挖苦,说是:“周家老爷招个郎,湘阴来个左宗棠,七年吃掉三仓谷,一觉睡烂两张床。”此时的他学业不精,诗作疏浅;几度落榜,情何以堪。故有槟榔“堪”恨。但从此以后,左宗棠知耻后勇,卧薪尝胆,经过一番苦功,不仅赢得槟榔,而且得贤妻相助,踔厉奋发,终成大器。

(原载张作奇编著《槟榔百典》,待出版)